研究生“混”毕业是谁的错?

近日,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彭真明在科学网上发表的一篇博文—《 研究生,你 混毕业了又能咋的?》道出了导师对学生“混毕业”的无奈。与此同时,不少学生在评论区里诉说苦衷。

 

if

 

研究生混毕业的不在少数

 

“每每看到学生的毕业论文,心里就发怵。”彭真明在博文中写道。一系列与“高学历”不匹配的低级错误:语句不通、乱用标点、不讲规范等,在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中竟然并不罕见。这些学生其实很聪明,只是他们选择了“混”学业。很多学生,满怀憧憬进入研究生生涯,却在之后的几年里,逐渐对科研疲乏乃至厌倦。

 

导师抱怨学生“混”的同时,也有学生质疑导师权力和研究生培养制度

 

由于当下缺乏系统的研究生评价体系,一名研究生小至能拿多少补助,大到能不能毕业、何时毕业,完全由导师决定。这就出现了一些怪象:有的研究生辛辛苦苦做项目,被导师“为难”不能毕业;有的学生轻轻松松玩3年,导师反倒“送”论文、“送”专利,照样顺利毕业。

 

导师的无奈在于,自己的学生毕不了业,也不光彩。迫于种种压力,有些导师得“想办法”让学生毕业,甚至成为学生混文凭的帮手。

 

导师和学生,谁该负责?

 

说到底,导师招研和学生读研的出发点和目的,都不一样。导师希望学生多出成果,早日成材;而一些学生更希望轻松拿到文凭,不要太严格的约束和要求。“混”毕业成风,导师和学生都有责任。

 

从导师的角度来看,部分导师不能提供适合学生的课题,甚至有的导师“放羊”,疏于教导,这些都让学生找不到发力的方向,进而失去了最初的理想。其次,学生读研的目的,大多在于找一个好工作。而就业与科研是否做得好,并无直接联系。

 

大部分生产型的企业,更需要技术人员,而不是科研人员,本科生就能胜任。但在招聘时,又瞄准研究生层次,甚至不管专业对不对口,研究生学历成了单纯的敲门砖。

 

“因材”毕业,可有良方?

 

对不同求学目的的研究生,是否应该区分对待,确定不同的毕业标准和要求?事实上,国内部分高校和研究机构也在探索“因材施教”和相应的区别毕业。对不同类型的研究生,采取不同的毕业考核标准。但要实现这一愿景,无疑有待各方进行更多的探索和改革。

 

(本文部分转载自中国科学报,李晨阳)

艾美捷科技优势代理品牌
  • 发表评论
  • 被查看2,671 次
    A+
发布日期:2016年07月06日  所属分类: 职场生涯
标签: 混毕业 研究生
  • 版权声明:本站原创文章,于8年前,由 Milk发表,共 883字。
  • 转载请注明: 研究生“混”毕业是谁的错? - 每日生物评论 +复制链接
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