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如今,“考研”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口中频繁出现的关键词,甚至许多大一新生见面的第一句话不是“你吃了吗”而是“你打算考研吗?”
从历年公布的数据来看,自2015年开始,我国考研人数就一直保持着高度增长的趋势,而且光2021到2022这一年的时间里,增幅就达到了21%,可见考研竞争之激烈。
不过话说回来,各大高校虽然都在尽可能地扩招,但分母的增加势必会让更多人“名落孙山”,那么大家又为什么放着好好的工作不找,非要来挤这条赛道呢?
其实这主要还是因为本科学历被稀释,职场更青睐高学历人才造成的。当这样的市场反馈到应届生身上时,同学们为了掌握求职主动权,就会将“宝”压在晋升学历这条路上,甚至还有人本着一不做二不休的想法,打算直接攻读博士学位。
然而,现阶段的读博之路却并不轻松,甚至可以说是荆棘满布。
博士上岸难,毕业更难
在这个“内卷”的社会,家长之间相互攀比已经不算是什么新鲜事了,但若是知道谁家培养出来了个博士,那么周围亲戚朋友的脑海里就会迅速蹦出几个关联词,像什么前途广阔、受人尊敬、高薪就业等等。总之,没有一个是贬义词。
可实际上,博士生的求学现状却并没有那么“光明璀璨”,甚至许多“局内人”提起来都是两眼一黑。
要知道,国内大多数高校采取的都是“申请考核制度”,需要硕士生将自己的“简历”按照要求打包成册接受层层审核,哪怕稍微不符合标准都可能被踢出局。而且考虑到博导招生名额有限,这就进一步增加了上岸难度。
其次,博士生由于学业压力繁重,很多时候都恨不得能将一分钟掰成两半用,所以凌晨出现在实验室、三四点钟还在蹲数据都是常有的事。
更重要的是,他们还得面对实验反复失败、开题三番五次被驳回、数据与参考文献对不上等情况,如果同学们抗压能力不达标,或者无法维持个人心理状态,恐怕很难坚持得下来。
但哪怕博士生已经这样努力了,每年还是有相当大一批人,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“延毕”,成为实验室里的“老学长”。
为缓解学生毕业压力,多所高校宣布将延长博士学制
眼见着3年时间无法与博士生的课业压力相匹配,不少高校也纷纷提出了解决方法。
比如北大、复旦、中科大、哈工大等29所双一流高校就纷纷宣布要延长博士学制,在原本3年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年,希望这样能够缓解同学们的毕业压力,减轻延毕的心理负担。
而且中科大还特别人性化地提出了“弹性毕业”的管理方式,如果博士生中有特别优秀者,完全可以在修满学分并且答辩过关的情况下,提前申请三年毕业,可谓是照顾到了各类“玩家”的情况。
不过,延长学制虽然对大多数正在为论文犯愁的博士生来说是利好之举,可凡事有利就有弊,当博士阶段学制延长后,也就意味着学生30岁“高龄”才能步入职场。
学生30岁毕业已成职场“剩人”,如此付出真的值得吗?
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都有什么呢?除了学历、个人专业度、毕业院校以外,年龄其实也是个相当关键的因素。
毕竟即便是对应届生有所倾斜的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,也有35岁的年龄限制。这样来看,30岁才从校园里走出来的博士生确实不占什么优势,那么花费如此高的时间与精力读博真的有必要吗?答案当然是——有。
根据数据显示,2021年我国在读博士生虽然达到了50.95万人,但同年拿到博士学位的毕业生却只有7万人左右,对比起1076万的本科毕业生人数与5、60万的硕士毕业生,这个占比实在少得可怜。
但也正是因为这种稀缺性,让专业度更高、能力更强的博士生受到了极高的市场青睐,他们不仅不需要自己去求职市场寻求机会,甚至许多行业内的知名企业,还会开出高薪与优厚的福利来吸引这样的优质人才。
这样看来,博士生的出路其实要比普通学生更为广阔,同样也更容易实现阶层跨越以及财富自由。
小贴士:读博要量力而行
虽说读博的优势不少,但“申请考核制”的存在本身提高了博士的入行门槛,而且在学制由3变4的基础上,许多高校也对有效修业年限进行了调整,从原来的8年减少到了6年。
这就意味着,同学们想要在学业中像本科、硕士那样“水一水”恐怕是行不通的,所以究竟要不要读博,大家还得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以及科研能力“说话”,否则即便考上了博士,也可能两面受挫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Notice: The content above (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)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,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