动物保护人士解救数百条犬只的新闻,最近引起广泛关注。动物保护志愿者在付出了赎金后,终于解救了这些即将被屠宰的犬只。虽然接下来的长期救助非常艰难,但这些犬只至少暂时免遭杀害,志愿者们算是获得了阶段性胜利。
在众多报道和讨论中,除了对动物保护立法的继续呼吁,对中国动物保护艰难处境的叹息,对动保志愿者爱心的赞叹,也有批评的声音。这本是多元社会的常态。不同观点的交流,如果理性地对待会增进彼此的理解。然而遗憾的是,这些批评的声音大多建立在误解和偏见的基础上。
例如,许多人至今仍然误以为,运狗的车辆证照齐全,属于合法运行的车辆,志愿者不该拦截。事实上,这些被运输的犬只有检疫证而无检疫标志;没有狂犬免疫及免疫标志,等同无效检疫。无论是国产还是进口的“犬五联”疫苗的说明书上都明确说明:只能用于非食用健康犬只注射。不管是否真实防疫,这车狗只要是用于屠宰食用,就是违规。
不仅如此,经过专业兽医的检查发现,这些被解救的狗,除了狗瘟和细小等传染病,内脏疾病几乎都有。可想而知,如果不是志愿者的努力,结果不仅是这些犬只会惨遭杀害,也会给目前已经非常严重的食品安全埋下定时炸弹。
最离谱的批评是说,救狗耗用了那么多的资金,为什么不把这些资金用于救助穷人,这不是人不如狗吗?这种批评往往会激发仇富心理。这是错误地将本无冲突的善行对立。事实上,以我对动物保护人士的了解,大多数动物保护志愿者是充满爱心的慈善人士,大多投身于救助弱势群体,对失学儿童、残障人等的救助远超社会平均水平。因为,这两种善行不仅没冲突,从根本上说,都是对生命的尊重。
著名哲学家陈嘉映在《救黑熊重要吗?》一文中指出,我们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,把各种善行排出优先的次序,要求别人只有把前面的善事都做完,才能做后边的善事。那会很荒唐。
这次救狗事件引发的争论,对中国在艰难中前行的动物保护事业而言是好事。毕竟,动物保护再次成为公共话题,会促使公众对动物保护有更多了解,也认识到动物保护立法的迫切性。只有这样,误解与抹黑动物保护善举的事,才会越来越少。(文/蒋劲松 清华大学副教授)
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,创新公益模式,推动社会事业发展。